我刚才讲的是城市的居住功能的三个方面:宜居、利居、乐居。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而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二者的综合与提高。就乐居这个层面来讲,最能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是两个类型的城市。第
山水园林城市目前来讲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顾名思义,山水园林城市第一是有没有很多的山水。为什么山水这么重要呢?因为人的本性里面有对自然亲和的一面,人本来来自于自然,本来就是动物,他天然地具有自然性,依恋自然就好像孩子依恋母亲。我们长期居住在钢筋水泥里面,就好像孩子失去了母亲,一旦回归了自然,我们就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就好像孩子找到了母亲一样。大家都知道,工业社会以来大批的人涌进城市,城市拥挤不堪,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原有的自然和山林都被赶出去了,这座城市就不适合人居住了。山水园林城市顾名思义它有很多的山水,但是光有山水还不行,还要把这些山水打造成一座美丽的园林,园林是艺术品。园林的历史也很长,就中国来讲,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园林就已经相当发展了,有些达官贵人就有园林;就欧洲来讲,古希腊时代也有园林的雏形,但那时候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把一座园林围起来,与世界隔绝,在园林里面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园林外面就是悲惨的世界。而现在我们对园林城市的要求是把整座城市打造成一座美丽的园林。
关于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开始于1851年。在1851年法国巴黎开始了一项长达十八年的城市改造工程,这项工程的核心是在交通干道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这就是最早的林荫大道,它直接影响了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就是把乡野与自然界常见的风光经过加工拉入城市。1898年英国学者艾比尼泽・霍华德提出了花园城市,花园城市就是要把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和农村的美丽、方便、福利统一起来,结合起来。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霍华德还专门做了一个花园城市的图解方案,他的花园城市人口只有3.2万人,占地400公顷,周围有2000公顷提供农业生产用的永久性的绿地。当然这座城市太小了,3.2万人算什么城市,只能算个小区。但是霍华德这样的构想具有重大意义,他想到了一个根本点,就是把城市的一切优点和乡村一切优点结合起来,使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这就是花园城市。
左图为苏州的园林,右图为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花园城市的四个原则
对于花园城市的构建我提出要有四个原则:一是生态原则;二是自然性原则;三是生活性原则;四是艺术性原则。
生态原则是第一原则。按照我的理解,园林城市的生态性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把城市的生态拉入整个地球的生态之中,不要把自己这座城市孤立起来,事实上也孤立不起来。就拿我们这座城市来讲,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座城市会不会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比如说你是处在河流上游的城市,你是不是考虑一下污水不要排向河里。虽然我在上游,并不影响我的城市,但是影响到别的城市、别的乡村呢?这一点我觉得很多城市没有想到,他想到的生态就是我这座城市内的生态,没有想到这座城市跟整个地球生态的关系。第二,一座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内部的平衡关系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城市里面是有很多自然物存在的,有些对人的生命是有害的,有些是有利的。我们往往考虑到,对我们生命有利的那些自然物就保存,有害的就清除掉。其实,就生态这个意义来讲,就算是对人的健康有所妨碍的某些自然物也不能把它全部清除干净,也应该适当保留,为什么?为的是整个生态的平衡。比如最近有些城市,鸟太多了,吵闹得很厉害,鸟粪太麻烦了,污染我的环境,有些城市的市民就提出来把鸟赶走,或者把鸟消灭掉,我认为不可。即便是影响了你早晨的睡眠,即便是给你的卫生状况带来一些麻烦,也不应该把鸟赶出你的城市,为什么?为的是整个生态的平衡。当然生态还有社会生态,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个问题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我就不讲了。这是我讲的第一点,生态原则。
第二点是自然性原则。自然性原则和生态性原则本来也可以合为一条,因为生态性也可以算作自然性,我之所以把它单拿出来,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就自然性原则来讲,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在这里讲几点。
首先,尊重城市原有的地形地貌。建设一座山水园林城市,在总体规划上要充分尊重城市原有的地形地貌,最好不要改变它的格局。德国境内有两条河,一条叫莱茵河,一条叫摩塞尔河,莱茵河是父亲河,摩塞尔河是母亲河,两条河在交汇的地方有一座小城市,德国人就在这座城市两河交汇的地方精心打造了一个景点,取名为德国角。我听了很感动,母亲和父亲在这里汇合,就是因为有了它才有了我们德国人,所以叫德国角,特别好。我马上就联想到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武汉,也有两条大江,一条是长江,一条是汉江,当然汉江的地位不能与长江相比,但是汉江也是一条文化江,两江交汇的地方叫南岸嘴,但是武汉人没在这个地方把文章做起来,我们暂且不说要不要叫中国角或者叫武汉角,至少要把这个角建成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景观。城市的建设尊重原来地形地貌的格局太重要了。我这些年走遍了全国很多的城市,很多城市都是劈山、填河、填湖,为的就是盖高楼,修大马路,所以很多山劈掉一边,惨不忍睹,很多水都填掉了,过去迷人的风光没有了,难道我们就不能为它让点步?把它保留下来?你的街道为什么要那么直,为什么不能弯一点儿?你的湖为什么不能保留下来?为什么要填掉呢?土地面积不够你能不能在别的地方想一些办法?劈山开路就美学上讲这是违背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自然性。
其次,在城市建设各种不同规模的小片树林。我是1994年到武汉工作的,我原来在浙江大学,去了以后发现武汉这座城市太热了,当时有人提出要建山水园林城市,我说不够,要建森林型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家要建林荫大道,我说不够,要建森林;有人说把森林建在郊区,我说不够,要建在市中心;他们说没有地方怎么办?我说拆房子,腾地来建小片树林。我到过新加坡,新加坡就是一片一片的小树林。武汉现在开始建了,一片片的森林。我在宁波也看到了小片的树林,但是还远远不够。
再次,确立自然为城市的中心。城市都是有中心的,以什么为中心?它是历史形成的,就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有不同的中心。第一个是在神权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神庙是中心,古希腊、雅典城,中心就是帕特农神庙。第二个是完全中心,在封建专制的时代,王宫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位,比如法国的卢浮宫,中国的北京,就是这样。第三个就是教会的中心,西方社会的宗教势力很大,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天主教或者基督教教堂,而且都是城市的中心,像赫尔辛基大教堂就是芬兰首都的中心。还有一个商务中心,它通常是以繁华的街道作为自己的中心,这个繁华的街道就是工商业集中的地方,像纽约的曼哈顿大街,东京的瀛洲大街,就是这样。我现在要讲的是自然中心。自然中心有没有这样的城市呢?有的,像杭州、桂林就是这样的。美国的华盛顿,我就很欣赏这座城市的规划,这个城市完全是人工建造的。我去华盛顿访问期间,美国的朋友开着车带我在城市里兜风,本来是在繁华的城市,突然就进了一片山林,是原始状态的山林,树林中有倒下来的朽木,有在树林中穿梭、蹦跳的松鼠,还有小河,小河水不是清亮的,而是泥沙流淌的,显然是没有经过人工清理的。我问你把我带到哪里去了?他说市中心啊。我说市中心有森林吗?他说有啊,果然过了几分钟车出来了。当年这座城市规划的时候,设计者有意识地留下了这些森林,而且有意识地使这些森林保留原始风貌,不做任何的人工加工,这是他的先见之明。
还有,要尽量保持自然的原始野性。我们现在在为一座城市打造自然山水的时候,很喜欢给它做人工的修饰,树枝剪得整整齐齐,而且是单一的树种;把地面用瓷砖和水泥铺起来,整整齐齐的。日本京都有一条河叫鸭川,这条河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河边也没有用水泥砌成一个庭岸,芦苇丛生,河中心是一座座高低不平的裸石滩,而且河的这边到那边还有石跳,非常美。长沙有一个巨石州,它另一头是福加州,也是野性的,没有游客去,只有几座农舍,还有一片片农民的菜地,有大量野生芦荟和沙滩。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生活性原则。我们要打造一座山水园林城市,目的是什么?两个字――“生活”,而不是为了旅游。我们现在一些城市建设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旅游,旅游可以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却往往忽视为市民提供生活的方便和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很多的景点,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市民的生活,生活的原则应该高于旅游的原则。
第四个原则就是艺术性原则。园林城市不仅是宜居的城市,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种美丽一方面来自于它的天生丽质,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精心的设计。对于城市的规划者来说,山水园林城市就是放大了的园林,而任何园林都是按照艺术的法则、美学的法则精心设计过的。一座美好的园林就像一首诗、一首歌、一幅画。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起我去过的一些城市,一条繁华新修的大街,一幢一幢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争奇斗胜,看起来很雄伟,但是我给他们提了意见,雄伟是雄伟,但是单调,我在这条大街从这头走到那头,走着走着就感觉视觉很疲惫,原因是缺乏节奏。我觉得一个城市的布局,就好像我们写文章一样,要讲结构,要主次分明,要呼应有秩,要细细地展示,要张弛有度,要节奏得当,再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起,我看就没有美了。新西兰的基督城是世界上著名的山水园林城市,城市的建设者在规划的时候就注意在开车八分钟时有一个不少于八公顷的绿地。车行八分钟必定有一个绿色的草地,这是有法律规定的。在这方面讲,我们中国还没有做得很优秀的城市,优秀的城市应该是,你一进城市我要给你一份惊喜,然后平淡,然后异军突起,然后平淡,然后再异军突起,最后达到高潮,离开的时候让你留有余味,心里舍不得走,我们能不能做到这点?
华盛顿市中心的树,展现了一种原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