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五人谈

2010-08-0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加大文化建设强度和力度

吴文科(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从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同重并举,

到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讲话,都使文化工作及其价值追寻,上升为执政党强国富民更加重要的理念与实践,上升到人的发展的最终指标。这是国家与民族的莫大福音。

然而,对文化价值与作用的认识到位是一回事,使这种认识转化为实践并真正造福于国家、民族与社会,还需做很大努力。不可否认,当前,经济建设的高速推进和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文化建设的强度与力度。

比如,社会风气的养成包括思想道德与行为操守的培育,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面对感恩孝心的愈加疏弱、由社会诚信缺失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敲警钟,尊老爱幼、知恩图报、童叟无欺等传统美德正被个人主义、见利忘义甚至偏执思想与极端行为所吞噬。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我们时代所需要的价值观,任务更加艰巨。再如,文艺创演是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引领社会健康风尚的重要手

段。但一个时期以来,文艺的生产与经营普遍存在着“今天写、明天演、后天丢”的浮躁态度和娱乐至上、媚俗迎合的创演习气,许多作品和节目炫技有余而内涵不足,追求浮华与性感,缺少深度与美感;经常制造争鸣,很少带来共鸣。自觉担负精神产品生产者的应有责任,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已经成为当前文艺创演急需改进的主要方面。

又如,文艺体制改革是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放和发展文艺生产力的必要途径。但对文艺体制改革的目标设定,不能简单以是否能够盈利创收或养活从业人员作为衡量标准,而应当用是否推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是否有利于文艺自身的发展繁荣来衡量。简单的经济效益标准和政治宣传思维,都不是繁荣发展文艺的正确路径。

在文艺创作浮躁和媚俗之风盛行的今天,更需要文艺批评来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要使文艺批评常态化。有些人以为自己社会名气大,有钱,就可以不让评论家说话。这种做法要坚决抑制。

文化有着自身的品格与属性,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规律与标准。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建设,重在培植。喧嚣浮躁和急功近利,是当前文化建设的最大积弊。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时,把握正确的基准,维护最广大民众的文化权益,为社会和谐与进步服务,应当成为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