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章太炎先生学脉在山西的传承

2010-04-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2005年,25岁的郭万金在《文学评论》发表了两万四千余字的长文《关于明诗》,初露头角。2007年,面对社会上熙熙攘攘的“国学热”,郭万金以冷静、独立的学术理性思考着这时隔百年后的旧调重弹,反思新背景下的新国学是否具备成为现代学科的独立品性?能否建立自己的学术规范?他在《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

,“国学是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亦是这一转型的见证和纽带。国学与生俱来的传统特质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决定了它无法成为具有独立品性的现代学科,国学并非是一个固定的知识实体,在这个开放的动态系中,自然也无法整理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术规范来,但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国学在一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所表现的是一种超验的精神,却完全能够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获得新的意义,以其独特的宽广视域再次成为诸多现代学科的统摄,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学术奠定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国学是走向现代的中国传统学术,秉持着一种对传统珍视和同情的态度,贯穿着一种究天人通古今的历史意识,蕴含着一种综合体悟的民族思维,同时融入了西学的研治思路与科学理性,这些特性共同构建了国学宽广深远的学术视域与走向世界,走向现代的气度。”其所秉承正是山右章门对于国学的基本定位:国学是知识系统,是价值系统,是治学门径,但不是单纯的研究对象。

作为山右国学的第三代传人,郭万金的治学路径也同样延续了章太炎先生、姚奠中先生、刘毓庆先生一脉相延的学术风格,以朴学的扎实求是为根基,不以现代学术分科为限,贯通文史,兼取中西。博士毕业后,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山西大学,回报他的恩师和母校,在他心中,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学统情怀,从章太炎先生到姚奠中先生,再到刘毓庆先生,两代人的不懈,两代人的坚持,山右章门薪火相继的精神气度早已在多年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深深烙在了郭万金的心底:

“学统与范式是每个时代每个知识分子所必须面临的两大课题。做什么,怎么做,中国文化的传承奇迹正是在历代志士仁人于此问题的思索与实践中完成的。余杭章太炎先生即是这些华夏赖以不坠的先哲之一,当华夏凋敝,风雨如晦时,太炎先生奋起自任,继统而作,筚路蓝缕,惩经学之弊,承国学之粹,国故民纪续于其手,弘美绝学广于其身,毕生志业可谓竟矣;然太炎先生志业亦未可言竟,又及百年,民族复兴大业未就,世易时移,挑战重重,何以回应,中夏学统何以承续,华国硕学何以明之,中华虽旧邦,其命固维新,学统与范式仍是我们必须面对和继续的历史话题与时代使命。”

这是郭万金为“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国学国际研讨会”所写论文的结尾,更是他的心声,是这位山右章门第三代传人踵武师祖之安身立命所在,更是山右章门百年延续的精神凝聚!

12345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